《反脆弱》讀後心得

先說結論,我很喜歡《反脆弱: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,是反脆弱(Antifragile: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)》[1]這本書,也十分欣賞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作品[2],它們賦予讀者一個新的、更加真實的角度,觀照這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。但這本書提到不少觀點,我其實不太信服,用「不太」這個字眼,代表自己還沒有足夠能力去證明其中真偽,只能大概去翻找那些參考文獻和延伸閱讀,試著更了解沿著書頁傾瀉而下、彼此各自獨立的思想脈絡。其次,本書最重要的、我以為最有價值的,是不少高度技術面的風險模型和曲線、關於不確定的分析等,我很難正在這篇文章中闡述,自己並非這方面(金融、經濟、統計)的行家,對於統計語言也僅有初步掌握,同時也少有實務經驗,並未運用如槓鈴原理、書中某些投資技巧於真實市場,對於這方面的脆弱性描述,我其實是相當薄弱和無力的。

那這篇文章預計談些什麼?我自己估計會用七成內容簡介這本書、三成內文分享心得和與日常生活的連結,不會、也無法談到很深入的技術層面,換言之,這篇作品的價值大概只是整理,已經給予想看這本書的朋友一些概述。再重複一次,我不會評斷我懷疑或欣賞的論點,我只會表示自己哪裡懷疑、哪處欣賞;這不是技術文,不是投資教學文,更不是優雅簡潔的安利文,而是很純粹的心得分享,就如同你我在十幾年的義務教育中時常寫下的,那種很普通、花了不少時間才完成的文字紀錄,僅因此處討論的,是「黑天鵝」系列中最艱深、最厚實的《反脆弱: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,是反脆弱》

我個人以為,書中最重要的公式為此:反脆弱性=得多於失=上檔利益多於下檔損失=(有利的)不確定性=喜歡波動性

關於醫療傷害的粗淺認知:塔雷伯介紹醫療傷害(Iatrogenics),由治療而受到傷害(通常是隱形或延後出現)的傷害超過利益,書中不只狹義針對醫療行為中的傷害,而是廣泛存在於社會環境中,利益小且可見,成本卻很大、延後和隱形的危險情況。

換言之,書中反而建議應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干預,還諸自然的反脆弱性。塔雷伯相信人類本身具有反脆弱性,主張否定法,但他並非反對干預,而是反對天真干預和不夠多的干預(在真正需要的時候)。

對受到嚴重創傷進行手術,是可以降低醫療傷害的:因為手術本身帶來的下檔損失相對於利益很小,因此出現正凸性效應,我們很難說大自然會做得更好。但有些手術,如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手術,治療上或許就需要再衡量,因為坐骨神經陷於狹窄的腔內,會產生酸性物質去切開骨頭,經過一段時間,本身會形成較大的通道,開刀本身可能不如人體自然適應[3]

類似於此例,美國疾病管制局(CDC)根據最新研究結果,發布了《2017 手術傷口感染預防指引》,整體上採行減法的趨勢,減少多餘的藥膏和抗生素給予,術前用一般肥皂清潔即可,不需要用特殊的抗菌產品;把過去認為可以減少感染的額外作為,現今研究成果無法支持的剪除調,這也是類似否定法的應用[4]

關於教育:不少「足球媽媽」試圖將試誤、反脆弱性從孩子的生活中去除,壓抑孩童的學習本能,使他們遠離真實世界,將他們改造成既存的現實地圖上運作的書呆子;溫馴的好學生,卻是書呆子,他們像是多功能的計算機,只是速度更慢一些。

我自己也遇過這類的家長,某研究所的教授,透過很強勢的作為,把孩子培養成她心中的領導者模樣,要求完美,不允許任何失誤;完美本身沒有錯,但害怕失敗,否決試誤,你又要如何從失敗中獲得成長和進步?妳又如何確定帶給孩子的,是他真正想要的技能、時代需要的人才,而非自己一廂情願、滿足虛榮心、填補焦慮不安的鴻溝,所打造的完美學生,然後背負著自以為的社會期待,痛苦地生活?

塔雷伯在書中建議我們:「像個無目的的漫遊者那般花時間學習,從圖書館內外的隨機性所能帶給我們的東西中受益。如果我們嚴謹的態度正確,那麼我們需要隨機性、混亂、冒險、不確定性、自我發現、幾乎創傷的事件,因為這些事情,才會使生活值得活下去。

仔細想想,學校所提供的結構化教育環境,事實上有選擇上的偏差,因為它偏愛在這種環境中速度比較快的人,而且和任何競爭一樣,犧牲了學校以外的表現。因為社會的成長可能不是來自依亞洲方式培養的中庸之材,而是來自增加「尾端」的人數——這些人數稀少、卻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的族群;抑或我們可以稱之為人類族群中的「黑天鵝」,瘋狂到願意去冒險,這些人擁有稱作想像力的非常罕見能力、稱作勇敢的罕見特質,他們推動歷史僅展,讓世界有所不同。

接觸不少有趣的學生,以及更多的無趣學生,無論是自己從無到有架設校園活動網站,醉心於研究、技術鑽研,或是展開生醫新創的冒險,把不同領域的技能,與充滿運氣和測試的醫學結合,這些大膽的想像,我必須說,我很期待新一代能帶來什麼樣的突破。

關於選擇權:選擇權式試誤法,因為不對稱性,小錯誤可能帶來大利得,每件事情都應該嘗試一點,因為有其中一件事情你做對了、對之深感興趣,很可能從中獲得極大收穫與效益。

如塔雷伯於書中所言:「由於贏家會有幾乎無上限的極高報償,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採用某種盲目注資法,正確的政策即是「1/N」,將資金盡可能分散在許多嘗試上:如果你面對N個選擇權,那就等量投資他們全部。每次嘗試的金額少,但是嘗試的次數多,而且比你所要的更為寬廣。為什麼?因為在極端世界中,投入少量金錢在某種東西上,比完全錯過它重要。

我們唯有面對選擇權與各種選擇,否則人們永遠不會認識自己;生活的波動有助於提供資訊給我們了解他人,但也可以用來了解我們自己。這大抵類似我和幾位學長姐所經營的Entropyspace亂度空間,我們提供選擇權,提供這些可能的選擇,或許不是最終答案,但能給予還沒有明確目標的一般人,端看他們從而得到多少收益

我也試著開發選擇權,不斷找出同學們在乎的事物;但或許,人們不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,直到你提供他們那樣東西,他們才知道。經由一次次試誤和不同的規劃,試圖摸索出非典型學術性社群,是否能在高呼權益的校園氛圍中存活。

一個人如果聰明地運用時間,讓選擇權變得強固,且允許你作出正確的選擇。

因為自由,乃是最終極的選擇權。

所以我現在的想法是:如果你想來我們活動,或感到興趣,不妨來聽聽,因為聚會和活動中提供的多元選擇權,很有可能讓你遇到意想不到的事物。

同時,我也是試著秉持並結合塔雷伯提出的觀點:我們所營造的社群、帶給同學們的理念,不論是科學上或社會上,如果不是百分百的人覺得你的使命可以接受,或者值得溫和讚美,那便具有反脆弱性,因為最好的情況是有很高百分率的人不喜歡你和你的訊息(甚至極不喜歡),加上百分率很低但極為忠誠和熱忱的支持者。

我很期待每個時空下的社群參與者,能帶來哪些大環境的改變和小自我的突破,可以如何讓我們熱情失去、沉迷於非理性情緒風暴的社會,變得足以應付各種波動,建立反脆弱性。

最終,這篇文章其實遲到了近三週才寫好,違背我每月一篇的原則;整理上也不是很妥當,胡亂整理、引用資料居多。會對塔雷伯的思想著迷,大概也是源於大一上學期的中文課程。教導《老子》的老師,將中國哲學中的翻轉流動,闡述得淋漓盡致;其中無為的想法更是活用天真干預,並非什麼都不做,而是不去天真干預,那些你本來就不想做的事情,那些你意願極低、拖拉不處理的事情,其實正表示你沒辦法完成最好的成果,或是此刻的自己,沒辦法寫出最滿意的答案;有時該考慮放手它們,或讓時間自然推演,待適當情況再完成之,例如諸君現在所讀的這篇文章。

可是這樣的想法還是有些問題,因為壓力因子和不確定的波動帶來的影響,有時是可以驅動這些事情的進展;越遇到挫折,越能有所突破,這就是喜好擾動、不安、全書提倡的,應該對之粗暴對待的反脆弱性

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我們的身體和心智,是否有一定閾值,使我們僅能承受一定傷害?這大概也是我對《反脆弱: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,是反脆弱》抱持的質疑吧。我相信他的想法,可是落實於真實生活,又有多高可行性呢?

未來將成為身為技術勞工—醫師,事業生涯具有反脆弱性,小小的變異能使我們不斷進步、修正技能;持續學習與精進,把黑天鵝反脆弱的態度,引導進生活觀中,調整成最適合自己的模式。那或許,這一切才真的有意義。

後記,寫於6月23日:

發現自己寫得不甚完整,連粗淺的介紹也沒有,只好補個連結,請諸君別見怪。

《反脆弱:殺不死我的,使我更強大》

1 則留言

發表留言